高原僧袍跃:篮球场上的信仰与热爱
清晨的阳光掠过海拔 3600 米的雪山,将顿布曲果寺的经幡染成金红色。篮球场上传来 "咚咚" 的拍球声,18 岁的僧人吴金多吉正弓着身子运球,绛红色的僧袍在奔跑中划出优美的弧线。这个藏传佛教萨迦派寺庙的年轻僧人,球衣里还穿着僧袍,球鞋边放着念珠,刚结束早课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这片 2019 年新建的标准球场。在西藏,越来越多的寺庙篮球场正在改变僧尼们的修行生活,僧袍与篮球的奇妙邂逅,正书写着高原上的热血故事。
从借场打球到寺庙联赛
"以前想打篮球只能一周去一次附近的小学,如果场地紧张就打不成。" 吴金多吉擦着额头的汗珠说,入寺近 5 年的他,曾无数次在手机上看 NBA 比赛视频,手痒时就一边走路一边模仿勒布朗・詹姆斯的运球动作。2019 年西藏启动寺庙僧尼体育健身工程后,顿布曲果寺作为首批 150 座寺庙之一,不仅新建了篮球场,还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,这让吴金多吉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球场。如今他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篮球场上,买了全套装备准备竞争寺队的主力得分后卫。
在山南市贡嘎县贡嘎曲德寺,乒乓球台与篮球场并排而立,僧人们诵经修行之余,总会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。75 岁的僧人阿旺桑丹在健身房投用一个月后减掉了 4 公斤体重,他抚摸着崭新的按摩椅感慨:"我在寺修行 32 年第一次用这高科技,学经和强身健体都是佛家所倡导的,现在长时间打坐也不会身体沉重了。"
寺庙篮球正在从零散的娱乐发展成规范的赛事。2025 年 3 月,香堆寺片区寺管会组织的篮球比赛上,15 位僧人分成两组展开激烈角逐。进攻、防守、传球、投篮,队员们配合默契,比分交替上升,精彩的进球不断赢得观众喝彩。7 月,乃东区第五届 "雅砻杯" 干僧篮球比赛更是吸引了 40 余名寺管会干部和寺庙僧尼参赛,篮球与打牛角、抱石头等民族传统项目一同成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的活动亮点。
高原上的体能挑战与修行
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打篮球,每一次奔跑都考验着心肺功能。科学数据显示,高原低氧环境会使人体血红蛋白浓度上升,同样的运动量在这里要消耗更多体能。但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僧人自有应对之道,他们像适应诵经节奏一样掌控呼吸,在奔跑跳跃中保持着独特的韵律。
西藏佛学院的篮球馆里,一场僧尼与教职工的五人制篮球赛正激烈进行。上半场僧人队凭借充沛的体力领先,下半场教职工队反扑将比分扳平,最终僧人队以一记压哨三分反败为胜。"刚开始在高原打球会头晕,但现在我们比平原上来的教练跑得还快。" 进球的僧人擦着汗水笑道。对他们而言,篮球不仅是运动,更是一种修行 —— 正如乃东区赛事所展现的,宗教界人士在球场上展现出的 "积极向上、勇于拼搏的昂扬风貌",正是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生动诠释。
81 岁的老僧人次仁看着年轻僧人打球,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用布缝制篮球的岁月。"现在的孩子真幸福," 他说,"佛陀教导我们要身心俱健,篮球让这些孩子在修行之外,有了释放活力的地方。" 在寺庙的支持下,"劳逸结合让做功课时更专心,还能增进师兄弟间的感情" 成为僧人们的共识。

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
当吴金多吉在三分线外起跳时,僧袍的袖子被风掀起,露出腕上的佛珠,这一瞬间定格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的 "格朵卡" 球场,这种融合更加鲜明 —— 靛蓝色的地板与蓝天相映,藏汉师生的友谊赛中,球衣与经幡一同在风中舒展,欢声笑语裹着青草香漫向远方。这个由苏州大学老师连续 9 年资助建设的球场,黄蓝配色象征着藏族文化中的土地与蓝天,已成为高原上最美的篮球场之一。
篮球正在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。在四川阿坝州的 "景 BA" 篮球赛上,藏族牧民、汉族教师、羌族消防员同场竞技,他们在冰川雪山脚下、藏羌村寨之中训练,用短视频向外界展示 "打球需要背景吗?我们有家乡美景"。而在卓尼县海拔 2500 米的露天赛场,32 支草根篮球队用汗水挑战高原秘境,将丹霞绝壁作为天然防守墙,把瀑布当作篮网背景,演绎着山水间的篮球狂想。
这些篮球场上的故事,正在重塑人们对寺庙生活的认知。正如西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在推进体育健身工程时所坚持的,只要具备安装条件的寺庙都能获得运动设施支持。当顿布曲果寺的僧人讨论着成立寺队的战术,当香堆寺的球员们赛后互相整理僧袍,当 "雅砻杯" 的参赛者在书法比赛后又奔赴球场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动的快乐,更是信仰与热爱的共生,传统与现代的和谐。
夕阳西下,吴金多吉完成了今天的最后一次投篮。篮球空心入网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,与远处的诵经声奇妙共鸣。他拾起地上的念珠,轻轻拨动,僧袍上的褶皱还带着运动的温度。这片高原上的篮球场,见证着最虔诚的信仰,也孕育着最热烈的热爱 —— 当僧袍在篮球场上飞扬,那是生命最本真的跃动,是高原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。
发表评论